中天·悦曦府:新一代的南明河故事
一条南明河,孕育了600年的贵阳城市文明。她历经岁月的流转,一直恒古不变的流淌在我们的心底。
一条南明河,孕育了600年的贵阳城市文明。她历经岁月的流转,一直恒古不变的流淌在我们的心底。
南明河,贵阳的母亲河,生生不息的流淌于贵阳这座城市,它就像一个庞大的计时器,见证着风雨晴晦、日升月落、也刻录着贵阳的历史烟云,指涉着当下与往昔。在历史的变迁下,在它波澜不兴的流水下,翻滚着多少人生百态,随便用手掬一把水,仿佛都能听见它满满的回忆与故事,在日夜不绝的水声中,我们听见了不一样的贵阳,这水声,恍若从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溢出......
最美的南明河 最深的贵阳情
南明河,长118千米,孕育生发于黔中大地,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白泥村一口不起眼的水井发端,生生不息地流淌了亿万年,穿山林、跨峡谷、众溪汇集,融入乌江,终归东海,哺育了一辈又一辈百姓的河流,成为了贵阳人心中无可替代的母亲河。
南明河的干流,来源于平坝(今贵安新区)以林卡乡为源头的花溪河,和以湖潮乡车田村为源头的车田河。以贵阳主城区的太慈桥为界,上游河道叫花溪河、四方河,太慈桥下游河道就是南明河。千百年来,贵阳城沿南明河发展成长,以厚厚的城墙,构筑了东西南北门,合围2.26平方公里的城区,出了城区东北角的水口寺,南明河又往北而去,在开阳县米坪乡汇入乌江,继而一路向东,与滚滚长江相伴,把来自贵州的山间清流,融进了浩瀚无穷的东海。
城市文化汇聚独得文人偏爱
悠悠600年历史的笔墨挥洒,古建筑雕刻着的历史风华历经岁月依旧动人心弦,文人墨客书写下的南明风韵吟诵至今,南明河俨然已经成为贵阳人不可磨灭的精神和文化标志。水绿波橙、烟霞万倾,这一湾远山如黛,柳岸晓风,雕栏飞檐,莲舞樵歌的精致,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着贵阳这一方水土一方人,述说着贵阳的悠悠历史,用一个个文化地标建筑勾勒出一幅生生不息的温馨画卷。
甲秀楼,长久的立于南明河上,取“科甲挺秀”之意”,“甲秀”二字不仅寓意风景,更是激励文风昌盛、人才辈出,有独占鳌矶之实,犹如西安的大雁塔、武昌的黄鹤楼一样,是贵阳市的“城徽”和标志,有着“一榜三进式、五代栖翰林”的佳话,是追忆贵阳文人雅士诗词唱和、吟风踏月之处,更是游子思乡那一怀愁绪的载体。
水绿波澄,烟霞万顷的南明河,是王阳明最喜流连的地方。在白墙青柱、飞檐翘角的翠微阁,王阳明写下了诗情画意,“松林晚映千峰雨,渔人收网舟初集”,描绘了南明河的如画风景。
筑城广场依偎在南明河畔,融入贵阳的“竹”文化内涵建设而成,从1967年到2011年,筑城广场经历了不断,修建、改造、完善的过程,不仅是贵阳发展进步的见证,同时也是贵阳历史的传承。
续写城市文脉 复写人居文化
从600前的风雅之地,到现在中天·未来方舟打造的7公里繁华外滩之上的人文领地;从文学大儒王阳明赋诗太慈桥、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留笔大溪,到大画家杨龙友、张之洞的成名居住之地;从贵阳的人文地标甲秀楼,到600年后的方舟戏台……作为母亲河,南明河见证了贵阳的历史,她是贵阳的名片、是文人的纵情,是文化的汇聚,所以没有什么地方,比南明河更了解贵阳的兴衰与冷暖,人生的荣光与无奈,更能测量心灵与岁月的距离。
南明河是一种文化符号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。中天·未来方舟在河之上,串联起这座城市的历史、文化、地标、人文,将贵阳600年的精彩华章汇聚于此。中天·悦曦府,是深藏在贵阳人骨子里的理想之所,是文人墨客对南明河生活的向往之所,打造的建面约171m²的贵阳院子,从明清府制、飞檐山墙、门墙院巷、三进三院到九坊二十巷,无不展示中式建筑的大国骨风,打造藏品系的东方人居典范。
▲中天·悦曦府项目规划效果图
时光肆意流转间,南明河的水清了又浊,浊了又清,柏油马路替下了青石甬道,青砖黛瓦换掉了木灵灰瓦,那河上的一桥一石,一花一草,那些年少时在河中游泳垂钓、淘米浣衣、河岸奔跑嬉戏的情景,早已成为历史融入到每个贵阳人的血液中。南明河的故事,是贵阳的故事。贵阳的故事,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,淌过时间长河,波光潋滟南明河上的贵阳院子,也将会一直流淌在贵阳人的脑海深处,依然在血脉之源中历代传承,成为新一代的南明河故事。
(完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